媽媽請放輕鬆
文/柯雅齡
就一位特教老師、治療師的立場,總希望家長是全能、全方位的,能勝任母親及治療師的工作。但父母畢竟是父母,如果要媽媽一回到家之後,桌子椅子一擺,就要孩子寫功課,作一對一訓練課程,久而久之,孩子在媽媽身邊得到的是什麼?是否還會感受到家的溫暖及自在,還是只會造成親子間緊張的對立關係?
有個媽媽告訴我,她教孩子教得相當挫折,孩子不管怎樣都學不會,她不知道要怎麼繼續下去?我告訴她可以跟孩子講故事,然後實際的拿出幾項孩子有興趣的玩具及圖畫書,請媽媽與孩子互動。
媽媽選擇一本汽車的書,一拿起書來,媽媽就問孩子看見什麼?數數看有幾部車?有些什麼顏色的車子?車子有什麼用途?孩子則是一直急著看下一頁,媽媽也一直急著要孩子回答問題,雙方都無法放輕鬆。最後,孩子將書本甩開,媽媽大發雷霆……,接下來的情況便可想而知。沒錯,這位媽媽很懂得如何隨機教學,可以有技巧的將周遭任何事物,引到認知、語言……上的訓練,但也請媽媽同理一下孩子那小小的心靈,除了有目的性的對話外,是否也需要一些親子知性的對話,讓孩子感受到是被愛、被重視的。
在與遲緩兒家長互動當中,常會有家長在吸收到外在各種資訊後,就相當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得上一般的孩子,便努力的加強訓練。我對於這樣的家長感到相當佩服及感動,然而,我也誠心希望媽媽要放輕鬆!最佳的學習,是在良好的親子互動中進行。有時請試著拋開那些訓練的目標,找個輕鬆的時間及空間,跟孩子說個故事,聊聊孩子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,真正和孩子一起放肆的玩玩具,也不時給孩子肢體的接觸及愛的表示。
多一份的鼓勵及讚許,少一份的要求及責備,那會比認知訓練來得更有價值,也更有意義呢!
(刊載於90.08.20國語日報特教版)